“三夏”时节,广袤的田野上农机轰鸣,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里来回穿梭,从收割到播种无缝衔接。为保障夏粮丰产丰收,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统筹调配农机、农资、农技等各类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压茬推进生产托管服务,确保抢收抢种高效有序,为端牢中国饭碗、实现全年粮食丰产丰收贡献坚实的供销力量。
从分散到协同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在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一排排大型收割机、播种机,一辆辆打捆车、运粮车在金黄的麦田中来回穿梭,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小麦的香甜,地头田间满是农民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们基层社聚焦粮食丰产丰收,从‘耕、种、防、收’四个环节开展‘一条龙’服务。在作业过程中,我们采取农户下单、‘田保姆’接单的方式,全力保障小麦颗粒归仓。”青州市益都供销合作社主任孙光振介绍,为提高“三夏”作业效率,青州市社联合系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8家,成立“青州市供销合作社农业机械服务联盟”,整合各型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90余台(套)、飞防无人机13架,购置粮食烘干机3台(套)以及大型玉米脱粒机、装载机,满足农民在“三夏”期间对农机的需求。目前,青州市社系统麦收、玉米播种作业面积超过3.8万亩。
过去,农机调配难、农户对接服务慢等问题常困扰“三夏”生产。如今,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打破地域和主体壁垒,形成跨区联动、多方协作的服务网络。
在安徽、河南等地麦收一线,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调度200余名收割机手组成跨区作业队,夜以继日开展小麦机收作业。
“我们成立了服务专班,进行24小时服务,同时成立了农业应急服务队,确保‘三夏’服务零延误。”中农陕西实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自5月下旬以来,中国供销集团累计调度2万余家基层为农服务网点、1300余名服务人员连续奋战田间一线、出动近600台农机具,全力护航“三夏”农业生产。
这种协同作战模式正在全国铺开。在陕西,宝鸡市凤翔区供销合作社依托七家门前村供销合作社、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个为农服务中心,组建5个机收服务队,分区包片助力小麦收割;在湖南,桃江县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由15个乡镇基层社、60个村服务社参与的农机服务大联盟,依托525台(套)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具,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过去农机调配像“打游击”,现在变成了“集团军作战”。通过建立服务联盟,不仅破解了“有机无田、有田无机”矛盾,更凸显了供销合作社从“被动供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型。
构筑抢收“应急网”
“自从与农机驿站签约,每亩田成本大约降低了45元,现在夏收的效率大大加快,真是既省心又省钱!”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的种植大户金先生在提到高桥供销合作社推出的农机驿站服务时赞不绝口。
早在今年初,高桥供销合作社就与高桥镇的5个行政村达成合作共识,整合社村力量共建农机驿站,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服务、统一定价”的服务模式,积极引入机械旋耕、无人机播种、飞防植保等技术,提高耕种精准度。“订单农业让需求提前明确,农机调配更精准,效率自然翻倍。”高桥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三夏”期间,农机驿站服务面积3500余亩。
在“三夏”期间,为了让农户得到贴心服务,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村社共建”、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整合农机资源、优化服务响应,构筑起一张覆盖农田、联通农户的“应急服务网”,实现从“人等农机”到“农机等人”的转变,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夏种不误农时。
在河北省沧县仵龙堂乡西后屯村,村集体组织农户连片托管土地,供销合作社统筹农机手错峰作业,无人机实时监控田间情况。今年“三夏”,示范区小麦机收率达99%,为农户节约成本7万余元。“以前自家地块小,收割机不愿来,现在村社联手,农机随叫随到!”村民王大爷感慨地说。
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郝家峪村村民张强则体验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应急响应优势。端午夜间突降大雨,他一个电话,供销合作社连夜冒雨抢收,几小时内将小麦全部归仓。“选供销合作社托管,真是选对了。”张强感激地说。
供销合作社服务“零延误”背后,是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与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协同发力。在湖北、河南等地,供销合作社通过农业生产托管,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销”全程服务。湖北省襄阳市供销合作社所属襄阳供销农服公司依托“耕、种、防、收”全链条托管服务体系,通过“划片分区、集中收割”模式,对托管的1万余亩小麦田实施标准化作业,农户只需“坐等收粮”。
整合资源是关键,联结农户是根本。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正从传统流通服务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转型:以订单农业锁定需求,以“村社共建”盘活土地,以托管服务延伸链条。在“三夏”农忙时节,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让现代农业服务更接地气、更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