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作为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工作思路,通过综合治理破解土地确权难题,盘活社有资产资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提高政治站位,构建高效推进机制。苍梧县始终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置于服务“三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党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将供销合作社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定期听取供销合作社工作汇报,召开供销合作社有关问题协调会,专题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领导挂帅攻坚。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社有资产权属不清、被侵占等“老大难”问题,由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调度,将解决供销合作社土地被非法侵占问题列为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成立后的“头号攻坚任务”。三是部门协同联动。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建立公安、法院、司法、自然资源、住建、信访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揽全局、政府强力推动、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精准选取岭脚供销合作社土地被非法侵占案作为突破口,由县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县公安局局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岭脚供销合作社问题处置专班,通过实地勘测定界、权属证据核查、法律政策宣讲、矛盾纠纷调解的四步工作法,仅用30天就完成该地块确权工作,为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化解土地问题树立了标杆案例。
创新工作方法,健全法治化解决路径。供销合作社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以往缺乏统一工作指引,部门协同不足,导致同类问题处理结果差异较大,易引发新的矛盾。苍梧县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依规推进供销合作社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为改革发展扫清障碍、夯实基础。一是打造“一站式”多元调处平台。深度整合县综治中心资源优势,构建“司法指引+行政协同+调解联动”“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针对土地权属争议、合同纠纷等复杂矛盾,创新推行“专家会诊”模式,通过组织法律顾问、职能部门骨干、基层治理专员及群众代表开展联合研判,建立“法律评估前置、协商调解跟进、司法兜底保障”的递进式化解路径,成功处置旺甫供销合作社综合楼、石桥供销合作社办公楼、岭脚供销合作社化肥仓土地被非法侵占历史积案3件,涉案土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二是构建法治化确权闭环体系。聚焦土地权属争议痛点问题,深入探索解决路径,建立“司法+行政”双轮驱动化解机制:一方面依托法院、检察院专业力量开展法律预审研判,确保处置程序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发挥县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功能,实行“一案一专班”精准化调处。通过刚柔并济的处置策略,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土地确权率提升至81.81%,在守住法治底线的同时,实现历史遗留问题的柔性化解,取得土地盘活工作新突破。
深化“产社融合”,赋能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苍梧县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确权赋能、产业兴社、联农带农”发展思路,将供销合作社工作深度融入全县产业发展大局,特别是围绕六堡茶特色产业,盘活确权后的社有资产,实现服务能力提升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一是精准定位,融入茶产业链。明确供销合作社在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支持供销合作社发挥组织体系和流通网络优势,深度参与茶叶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二是统筹谋划,盘活资产建平台。盘活确权后的社有土地资源,在六堡茶核心产区建设苍梧县供销六堡茶厂项目。该项目定位为六堡茶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涵盖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仓储功能外,同步规划建设茶文化展示、茶旅体验等设施,打造“生产+文旅”三产融合示范样板。三是服务振兴,助力县域经济发展。通过“确权一片、盘活一片、带动一方”的良性循环,让沉睡资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新建的茶厂项目预计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使供销合作社获得了稳定的收益来源,增强了为农服务实力,促进了六堡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带动周边形成“茶叶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休闲旅游”的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